健全家庭兒童照顧體系
少子化時代 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
教文(研)095-003號 / 教育文化組副研究員 徐明珠 / 2013.12.16
壹、少子化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生育率低是先進國家普遍的趨勢,主要原因不外乎,生活壓力大,教養小孩費用高,以及自主意識抬頭,導致晚婚、不婚或頂客族越來越多。根據OECD認為,世代間要能完全交替,每名婦女生育率必須達到2.1人以上,但先進國家中,目前只有美國、冰島、紐西蘭達到2 人,其餘國家多在1.5人以下(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,2005)。鄰近的新加坡為1.4、南韓及日本均為1.3。台灣更降至1.18,以致造成生育率有如自由落體般直下,少子化之速度令人擔憂(行政院主計處,2006,見圖1)。

為了因應少子化的現象,日本設置「少子化大臣」,頒訂少子化對策法令,研擬「少子化社會白皮書」,透過家庭、學校及社區各層面,對育兒、兒童教育工作進行支援,期能透過良好教養環境的建構,提高生育率,提升人口的素質。

台灣歷經兩次嬰兒潮,人口結構由「正金字塔」形狀,轉變為「燈籠型」。隨著生育率逐年遞減,將調整為「倒金字塔型」,人口結構將朝少子化、高齡化、異質化方向並進。民國70年出生人口有41萬多人,80年約32萬多人,91年降至24萬多人,93年21 萬餘人,94年出生人口數則僅20萬餘人。一方面是新生兒人數減少,一方面是老年人口增加,民國92年,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.2﹪,民國105年,台灣總人口數將呈現負成長,老年人口達到250萬,每四名工作人口扶養一名老人。同時,目前新生兒有一成以上是外籍媽媽所生,每7.5人有一位是外偶子女,93年有47,000位新台灣之子在學。未來,台灣所面臨的人口結構改變,不論在衝擊層面和作用力上均有別於以往,值得相關單位重視。

 一、人口結構改變產生的影響: 

(一)社會危機:

少子化與人口老化是一體兩面,人口老化將造成人力斷層,勞動人口減少。由於「生者少,食者眾」,年輕人負擔加重,加以知識經濟時代,知識周期循環快速,不少人被迫離開職場,甚至提早退休。有關老年生活的規劃,須順勢加以因應,以避免造成世代的衝突。

(二)經濟危機:

依據古典經濟學,資本、土地與勞力為三項生產要素,生育攸關勞力的再生與再投資,一旦人口成長緩慢或負成長,恐造成生產力不足;同時因為消費市場萎縮,特別是育嬰用品、兒童產業都將面臨衝擊,影響經濟的發展。

(三)人力枯竭:

人才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人礦,有一流的人才,才能促進國家各項的建設。但在常態分配下,有人憂心,人口數減少,意謂著人才跟著萎縮,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提升。

(四)教育危機:

少子化後,生源減少,學校可能整併,小班小校制度面臨考驗;也可能招生不足,學校面臨關閉的命運;以及師資需求減少,形成人力資源浪費等,從幼兒到高等教育都將產生骨牌效應。但是教育當局對少子化的因應不足,日前教育部審核95學年度大學招生總額為11萬3888人,較94學年仍增加1367人。

貳、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 

受到少子化的衝擊,近年學齡人口急遽下降,93學年度國小新生入學人口數為28萬4千550人,較92學年度少3萬7千多人。預估,99年時國小學生數將減為153萬多人,比94年少約3萬人,民國100年內全國國中、國小的班級數亦將減少一萬班。同時根據經建會「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1年至140年人口推計」資料顯示,未來學齡人口數將逐年遞減,由目前至140年,6至11歲國小學童將減少約40﹪,12至17歲國中及高中青少減少約38﹪,18至21歲大學階段青年人數亦將減少一半。因生源不足的問題,將產生以下情況:

(一)學校減班,造成空間閒置:

   面對少子化的來臨,國中小必然要跟著減班,但近年中央補助地方降低班級學生人數計畫、興建教室,未來將造成學校校舍空間閒置。並將擠壓公立生至私校就讀,剝奪原本可讀公立學校學生的受教權,增加優秀經濟弱勢學生的學費負擔。

(二)師資人力過剩:

在學校減班下,據估計,教師人數將減少16,000多人。105年,國小教師編制將減三分之一、減少33,579人;國中教師比現在少約27.82%,減少13,471人,不少教師將面臨失業。同時準教師求職無門情況將更為惡化。自86年迄今,流浪教師累計高達5萬758人,問題更形嚴重。若師資培育及教育政策不能順應調整,不僅影響教師流動和新陳代謝,更將造成師資培育資源的浪費。

 (三)學校招生不足:

    在生源不足下,幼稚園可能會經營困難,偏遠離島地區還有可能發生廢校或併校情形。大學院校二次招生的情況會更嚴重,同時學費總收入減少,將面臨經費不足情況,學費可能持續上漲、學校整併,甚至難逃關門的命運。

  (四)學校與社區關係面臨解構:

  學校是社區的「文化中心」,社區是學校的「資源教室」,學校如被撤併,社區將因此失去學校,而缺乏可以凝聚住民的場所,無法做知識的交流與傳遞;學校亦將因為無社區的依附,無法推動資源整合和終身學習的概念。兩者的關係面臨解構,將衝擊社區整合和文化傳承的使命。

(五)學齡人口異質化:

    外籍新娘所生的學童逐漸增加,同時受到「重男輕女」觀念的影響,性別失衡的情況將更為嚴重,2004年全體人民男女比例為104:100,而嬰兒男女比例達到110:100。同時在「一胎化」的想法下,獨生子女也會逐漸形成趨勢,三千寵愛在一身,學齡人口呈現異質化。

(六)產生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:

台灣為資本主義社會,將生育和養育子女視為家庭的責任,政府除了提出少許的補助外,缺乏通盤的人口規劃,無法改變人口問題的本質。外籍子女受教育人口將逐漸增加,教育階層落差現象還會持續擴大。

 (七)教育經費短少的隱憂:

近年來,國民教育經費結構逐年降低,國中由89年的18.45﹪減少至93年的13.92﹪,國小由89年的32,86﹪減至93年的25.04﹪;每生平均分攤經費,國中由89年的117,197元減至102,417元,國小由89年的88,649元降至81,659元。日前聯合報就直指,國民中小學學生教育經費不到南韓的十分之一。不少人憂心,少子化,恐對原本即不足的教育經費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應。  

 

叁、因應少子化的對策 

(一)提高生育率:

    提高生育率是不少人對少子化的直接思維,政府雖對鼓勵生育祭出補助,但是成效不彰。主要原因是政治不穩定,經濟衰退,教改政策擺盪以及子女教育費用昂貴,所以多數的夫婦不敢生育子女。先進國家視兒童為國家的資產,照顧兒童國家有責,是以會透過完善的托幼政策,以及社會福利措施,營造良好的生育氣氛,刺激年輕配偶的生育率,而台灣不同於先進國家,認為養兒育女主要仍是家庭的責任,主政者更直指接受高等教育是家庭的投資,是以如何透過減稅和補助,並提供健全的幼兒照護至屬重要,尤其要福國裕民,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。 

(二)鼓勵小班小校制度:

鼓勵小班小校制度,將國中、國小教師編制改以授課節數為計算基準,或可聘用兼任教師,亦可提高每班教師員額數,保障現有教師工作機會,提升教育品質,同時參考世界各國教師人力資源運用方法,調整我國教師人力之運用。 

(三)提升師資的品質:

在師資培育政策方面,應把關教育學程品質,健全教師資格檢定制度,提高高中以下學校師資學歷,以及強化師範院校與教育學程的專業分工,並透過評鑑機制調整師資培育機構的數量或轉型,同時強化教師專業能力發展,發展教師專業評鑑,實施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等,以期在「優質適量、保優汰劣」的前提下,提升師資的品質。 

(四)校舍空間重新規劃:

少子化過程造成校舍的閒置,學校應就空餘的教室重新規劃,做「最少限制、最大應用」,並應有重新思維,包括「師資的交流」、「學校教育願景」、「教學內容的規劃」、「社區文化的塑造」、「教育資源的分配」,以及非正式教育的相輔相成等,重新詮釋校園的空間和設計,形塑新的校園氛圍。 

(五)高等教育必須轉型:

過去十年來國內大學數目擴充迅速,由84學年的60所,增至93學年的145所,十年間增加85所,成長率超過140﹪。在量不斷擴增,而學生來源減少情況下,未來學校設校、増班或科系的調整,教育部應嚴格把關,並鼓勵回流教育,拓展至非傳統學生,開拓生源,並與社區結合,辦理社區人士進修,加強推廣服務,以提升大學之競爭力。同時要建立退場機制,落實大學總量控管,提升大學辦學品質。 

(六)進修教育應更人性化:

隨著兒童才藝班的減少,進修教育須更符合人性化,以提供個別成人需要,必須重視學習環境,提供適合的情境化教學,尤其要能符合職場需要,生涯規劃及升遷需要。進修教育不能再走大鍋飯式、一體適用的教育內容,客製化和量身訂作式的教材,更符合分眾成人的需要。 

(七)加強外籍子女教育:

   面臨多元族群的新熔爐,台灣社會必須有所包容與調適,不僅要給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公平的學習環境,使其認同台灣、融入台灣,成為社會的新勞動力量,同時要提升其教育品質,強化這些新移民的社會適應能力,弭平外籍、大陸配偶子女階層落差,促進台灣社會的更新與轉型。

 

肆、以實際行動面對少子化  

美國知名作家布坎南所著「西方之死」曾經提到,少子化會使西方文明崩潰,說明了少子化可能撼動的的效應(工商時報,2003)。但事實上,少子化影響的是人口數的問題,或是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?在無疆界的全球化社會,其實國家的界限已日趨模糊,若就人口種族主義來說,少子化所涉及的就是失去推展民族主義的機會,甚至成為強勢國家的殖民,那麼量變的影響就是負面的效應。但若從國際分工角度來看,各司其職,更可以促進區域整合,提升經濟的競爭力。是以少子化不能單純從量變的角度來看,必須從系統化的角度思維,方才能預應全球化的布局。

 

少子化是危機?或轉機? 

(一)少子化造成勞動力降低嗎:

自工業社會以來,機器代替人力,知識經濟強調知識應用與勃發,以知識密集取代勞力密集的概念,對於質的需求較量的需求殷切。

(二)少子化是社會進步的反作用力嗎:

進步的社會有賴成熟的個體對社會進行貢獻。年輕的社會雖有朝氣活力,但是缺乏經驗法則的指引、縝密的判斷力,未必能順利促進社會的轉型與創新。

(三)少子化會導致競爭力下滑嗎:

台灣面對區域經濟結盟以及新興國家的興起,不再如當年依恃的是以量的基層技術人力取勝,現在需要的是更多知識型的人力,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。 

人口數關乎的是產量與生產力,人口品質,關乎的才是產能和產值。正因為少子化:

(一)少子化促成個人生涯的實現:

個人不再需要投入許多養兒育女的時間,而有餘暇可以專注於生涯的發展,而能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。

(二)少子化促進資源的整合:

可以把教育資源統整起來,做更有效的分配,能夠降低生師比,提高每生平均分攤經費,提升教育品質。而各家庭也因為孩子生得少,而能採取精兵精養政策,提升人口素質。

(三)少子化增進社會進步:

少子化固會造成某些市場的萎縮,但個人卻因此更能投入職涯發展,努力在事業上打拼,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收益。

 (四)學校辦學更為企業化:

為了爭取學生,學校會更努力提升辦學品質,導入企業化概念,追求產能與產值的效益。例如透過幼兒教育、職業訓練以及社區學院結合,甚至進行學術輸出,都可為學校開闢財源,提高辦學效益。

(五)激勵教師專業成長:

由於師資員額減少,教師擔心飯碗不飽,會更努力於專業的進修,提升自我的能力,以精進的教學方式,提升教學的品質。 

危機?或轉機,端看為與不為,關鍵在一念之間,少子化帶給我們的啟示應在以量變促成質變,從教育經費的充實、師資的提升、資源的整合各方面,全面提升教育品質,並提早未雨綢繆,因應可能的衝擊,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。

 

 

參考文獻

工商時報(2003)。我國生育率大幅下降的成因與對策。工商時報工商社論,2003年10月9日。

行政院主計處(2006a)。台閩地區育齡婦女總生育率。Retrieved March 21, 2006, from http://www.ris.gov.tw/ch4/static/st20-8.xls

行政院主計處(2006b)。民國76年至93年嬰兒出生數及性別比例。Retrieved March 21, 2006, from http://www.ris.gov.tw/ch4/static/st20-7.xls

行政院主計處(2006c)。台閩地區歷年人口增加率。Retrieved March 21, 2006, from http://www.ris.gov.tw/ch4/static/st20-1.xls

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(2005)。當老年化與少子化的來臨,台灣的下一步?2004年4月27日發佈。Retrieved March 21, 2006, from http://health99.doh.gov.tw/p_health/detail.asp?no=41



     
訂閱
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:
(02)89669762分機13、14
週二至週六 10:00~17:30
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
訂購傳真:(02)8966-6283